“老挝的南部地区,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我们计划在那边投资2000公顷魔芋基地和加工基地,但不知道当地的用工和税收情况是怎样的?有的产品没在海关目录上怎么办?”6月12日下午,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下称法律研究中心),一场座谈会正在举行,重庆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玉兰问出了困惑已久的问题。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和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共同举行座谈会。记者 佘振芳 摄
重庆禾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仪器仪表制造企业,负责人欧胜刚去柬埔寨考察回来,他们想在柬埔寨成立合资企业,对企业组成方式、资金及物资设备的进出以及海关监管政策等有不少疑惑。
瞄准印尼市场,重庆市中基进出口有限公司计划投资一个充电桩项目,想在当地成立一个外商独资企业。“注册资本金有什么要求?税收政策有没有优惠?”这是该公司迫切想了解的情况。
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1-4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2.18万亿元,增长8.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8%。2017-2022年,重庆对东盟贸易年均增速达10.3%,2023年重庆对东盟进出口达1038.6亿元。除了从东盟国家进口水果、矿石等产品外,重庆也将整车、笔记本电脑、汽摩配件、化工品、农特产品等出口到东盟国家。
像西大魔芋、禾洋光电和中基公司一样,正在积极开拓东盟国家市场,却对当地政策法规了解不深的企业不在少数。正是为了给这些企业答疑解惑,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和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组织了这次座谈会,邀请多家出海企业负责人和法律研究中心的老师及外籍学生进行交流,让企业了解东盟法治环境,也让东盟法律专家了解重庆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促进重庆和东盟地区的经贸发展。
记者注意到,参加座谈会的留学生都是博士生,来自柬埔寨、印尼、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其中不少任当地政府要职。他们纷纷结合自身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为企业作了详尽的解答。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东盟法治研究院)于2010年由中国法学会依托西南政法大学设立,是整合中国与东盟法律法学资源,聚焦东盟国家,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传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智库机构,拥有100余名东盟国家咨询委员和客座研究员。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是立足重庆和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家国际通讯社,同时也是一家国际公关机构,举办了不少中外人文交流的活动,如论坛、国际会议、中外人员交流往来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