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推进本币结算维护金融安全

美元近几年来强势走高,导致东盟部分成员国的货币汇率疲软,给东盟国家经济直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目前,东盟各国希望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能够更多使用本币交易,减少因美元政策变动而带来的汇率、通胀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保障本币的稳定性,促进经济增长。

2023年年初,东盟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集中讨论“减少交易过程中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依赖”的议题。在3月31日结束的东盟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东盟各成员国同意在该地区加强本地货币使用,并减少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对当前国际主要货币的依赖。5月11日,东盟十国在第42届领导人峰会期间发表了关于推进区域支付互联互通和促进本币交易的集体宣言。8月,东盟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批准建立东盟范围内本币交易框架。

迄今为止,东盟与中日韩(10+3)区域内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已超3800亿美元。这一举措有助于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为全球金融安全网提供了有益补充。今年5月14日,马来西亚与韩国货币互换协议再延长3年,规模维持在31.6亿美元,其期限可经两国央行同意后延长,旨在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并加强两国之间的金融合作。除了韩国外,马来西亚还与中国、日本、印尼和泰国等最大贸易伙伴和邻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以减少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东盟积极推进双边贸易等增加本币结算比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本国跨境贸易和投资过度依赖国际主要货币的现状,防范和减少其政策摇摆所带来的风险,特别是主要使用美元带来的风险。二是俄乌冲突引发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对与俄罗斯有正常合作关系的国家及企业的金融制裁,以及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等,进一步坚定了东盟国家增加本币结算的决心。三是有利于提升本币在区域的地位,扩大流通使用量,以体现国家主权,节省交易成本,保障金融及经济稳定。四是建立本国可控的货币支付系统,对维护自身利益和金融安全十分重要。

不过,东盟在推动增加本币结算比重时仍面临不少障碍。一是短期内难以摆脱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截至2023年底,东盟80%以上的出口贸易仍以美元计价。二是区域货币的可获得性、流动性、效率、透明度等都存在滞后。三是区域债券市场受到流动性稀缺、对冲工具稀少且成本高昂、市场做法缺乏标准化和监管协调的困扰,而区域国家优先发展事项不同,这影响贸易双方持有区域货币的意愿。四是区域支付系统的跨境互操作性有限,跨境结算系统的可及性也不够。当前,东盟尚需加强成员国之间支付系统的兼容性,建立统一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范围更广的跨境支付合作体系。

东盟增加本币结算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机遇。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的助推下,中国东盟本币合作共识日益加深。截至2022年末,中国已和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中国—东盟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2022年,中国与东盟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分别同比增长60.7%和13.4%。另外,东盟地区人民币跨境清算网络已初见规模,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人民币清算行建设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二代系统正式运行。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民币业务模式。中国与东盟日益广泛而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将为东盟积极推进本币结算提供强大助力。 (经济日报驻新加坡记者 蔡本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