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于2022年11月正式启动,第七轮谈判今年6月底在广西南宁举行。双方致力于通过升级谈判,打造更加包容、现代、全面和互利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进一步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不断丰富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
第七轮谈判,双方在原有基础上,实质性完成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供应链互联互通、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等章节谈判。2024年初,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将努力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8月2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李詠箑称,将争取尽早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大力度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等。
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9% 。其中,对东盟出口2.03万亿元,增长14.2%;自东盟进口1.33万亿元,增长5.2%。
经贸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早在2000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2002年,朱镕基总理和东盟十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此自贸区建设进程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目前,世界上的自贸区主要分为‘南南合作型’‘北北合作型’以及‘南北合作型’,如欧盟是‘北北合作型’,美加墨自贸区属于‘南北合作型’,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间建立的自贸区则是‘南南合作型’。一般来说,‘南南合作型’的自贸区因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水平、产业层次相似,彼此间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往往成效不彰,甚至名存实亡。”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王勤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作为“南南合作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效果显著,关键在于其建立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之上,打破了“南南合作”发展不理想的怪圈。
中国—东盟建立双边合作关系以来,双方在贸易、投资、金融、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已经取得诸多进展。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报告》指出,中国与东盟合作保持着强劲发展的势头。双方已连续4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显示出较强韧性,并产生了积极的外溢和示范效应。
△1月3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第五轮谈判在浙江杭州举行。
王勤进一步分析,近年来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东盟各国正积极推动“工业4.0”、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1.0、2.0版本相较于实际发展已呈现出滞后性。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的落地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需要进入3.0升级阶段。
“与此同时,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也将对中国和东盟经济关系产生诸多负面效应。IPEF确定了公平和弹性贸易、供应链、清洁经济、公平经济为四大支柱,并已签署了3个协定。IPEF试图以经济安全为借口,以经济联盟的方式,重塑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其针对性强,威胁性相对较大,对中国与东盟区域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关键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王勤认为,面对“印太经济框架”的逐步落地实施,中国必须跟踪新的发展态势,评估其对全球和区域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负面影响,并采取应对之策。
围绕“数字“”绿色“等新兴产业合作
第54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期间,东盟各国经济部长强调要通过推进《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 (2025年)》的落实, 在货物贸易、贸易便利化、东盟统一关税机制、服务贸易、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沟通取得新进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地缘局势的恶化,东盟国家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力图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数字产业、绿色发展、供应链的互联互通、竞争和消费者保护、技术标准以及非关税壁垒等都将成为自贸区3.0版建设的主要内容。”王勤说。
△2023年12月7日,在泰国罗勇府暹罗东方工业园,与会嘉宾为国轩高科泰国工厂首款电池产品签名留念。
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正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出“黄金印尼2045愿景”,强调政府将努力推动新经济产业发展以创造就业机会、带来最大附加值和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和下游加工工业发展促使印尼成为发达国家;新加坡则提出“制造业2030愿景”,表示将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目标,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开发独一无二的技术和产品。
目前,中国与东盟双方均大力推进数字经济的建设与合作。2020年双方共同发布了《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2022年通过了《落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1—2025)》,持续加强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合作。
深度挖掘新兴产业领域合作的同时,竞争等问题仍是东盟各国关注的话题。部分泰国媒体认为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泰国,对泰国本土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造成了冲击。泰国已宣布将对价值低于1500泰铢的进口商品征收7%的增值税,该规定已于7月5日正式生效;2023年9月,印度尼西亚贸易部宣布禁止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电子商务贸易,以保护其本国中小企业竞争力。
△5月24日,在位于泰国庄他武里府的榴莲果园,天猫美食直播间的主播向中国网友推介泰国榴莲。
针对当前个别东盟国家担心受到中国企业及产品冲击的问题,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中国首席东盟商务专家许宁宁表示,中国与东盟在扩大开放货物贸易市场、服务市场、投资市场的合作中,对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开放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在相互开放市场中应切实加强行业对接、产业合作,优化双方贸易结构和促进双向投资,以实现更多的贸易投资创造。
面对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持续推进,王勤认为中国也需加快“脚步”。一要稳定现有产业链和供应链,善于利用现有的 RCEP 和其他自由贸易协定,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积极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加快中国—东盟区域清洁能源合作提质增效。三是中资企业必须调整对美“迂回出口”的策略。针对美国将加大对东盟国家中资企业对美出口的原产地审查,相关企业应尽快做出相应的调整。四是评估全球最低企业税率的影响,中资企业要审视企业存量业务和海外布局,依据全球税收规则调整投资战略和经营模式,升级企业财税管理系统,以适应全球最低企业税的合规要求。
以通道促贸易创造更多可能
作为直接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云南、广西、重庆、贵州等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建设中迎来新机遇。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7月2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发布相关信息时表示,让本地区继续成为发展的引擎、合作的高地,是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心声。中方愿同地区国家一道,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办好“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实施RCEP,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拓展新兴产业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等。
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已经是地区合作发展的“优先事项”。
△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泰马跨境铁路班列在重庆江津小南垭站等待发车。
陆海新通道强化了中西部地区与东盟的贸易联系,织密了与东盟的国际生产网络,实现了“通道+经贸+产业”联动发展。《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23》显示,陆海新通道成为畅通中国西部和东盟之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力源。2017—2022年,西部12个共建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增长34%,西部地区外贸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重由7.6%升至9.2%。
昆明海关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总量达到276.1万吨,货值92.6亿元。自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以来,截至今年6月,进出口货物总量已突破900万吨,货值达370.2亿元;位于中越边境广西凭祥市的友谊关口岸,作为中国连接东盟的陆路大通道地位进一步凸显,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枢纽作用发挥明显。广西贸促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西和越南双方贸易额达205亿美元。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 (昆明) 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研究员和瑞芳认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将继续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得以挖掘。西部国际陆海新通道与中老铁路等规划建设中的泛亚铁路东中西三条线相连接,改变了湄公河流域、中南半岛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内陆经济比较落后的局面,使整个东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自贸区谈判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会为中国—东盟区域的贸易投资合作带来新的商机,未来东盟区域内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也会变得宽松,围绕谈判涉及的新领域的贸易投资会继续增加。
“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将给区域经济带来红利,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有助于构建更加互惠互利的区域经贸关系, 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王勤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